在战争中,后勤运输是生死攸关的要素。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奠边府战役中,军用运输卡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本文将基于原始资料,深入探讨机械化运输的组织和指挥工作,突出卡车在保障后勤和为伟大胜利做出贡献方面的作用。我们将探索运输如何被视为“战斗命令”,每辆卡车和驾驶员不仅是货物的运输者,也是后勤战线上的战士。
在战役初期,机械化运输线面临诸多挑战,特别是在货物装卸和指挥车辆在陡峭危险的山路上避让方面。这些弱点不仅减缓了运输速度,也成为敌人的攻击目标。因此,组织和指挥运输工作的重点是解决这两个“瓶颈”,确保后勤畅通无阻。
装货区,即仓库、车辆和技术准备、燃料加注、后勤补给等活动的集中地,被比作运输部队“进攻出发阵地”。这不仅是每辆卡车的起点,也是激励士气、对驾驶员进行任务教育的地方。彻底解决“出发阵地”的货物装卸环节,是提高运输效率的关键要素。
奠边府战役中,军用卡车“车擦”运输物资的场景,突显了**军用运输卡车**在保障战役后勤方面的重要作用。(图片来源:奠边府历史战役胜利博物馆)
为了严密监督和建设“进攻出发阵地”,运输线指挥部规定,运输兵站指挥部(相当于团级)必须驻扎在路线的起点,并将指挥部设在仓库、停车场、车辆修理和驾驶员休息地旁边。这种布置方式有助于指挥员直接掌握情况,及时指示和解决突发问题,同时鼓舞战士士气。这些区域还设有茶点、茶水、香烟,甚至文艺节目,为战士们在踏上艰苦的征程前营造欢快的气氛。
兵站指挥部在仓库区的存在,不仅增强了指挥能力,也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影响,促使装卸力量迅速卸货。指挥员经常在仓库现场观察,并发出指示克服障碍,为驾驶员和装卸力量创造动力和竞赛氛围。
在道路沿线的车辆指挥工作中,以往的经验已经形成了路障站的组织形式。这些站点通常设在三岔路口、十字路口或山口、单行道、浅滩、渡口的两端。最初,路障站只负责交通疏导,但在奠边府战役中,随着有线通信系统的畅通,路障站成为道路上的运输指挥站。甚至一些站点被提升为线路的分支指挥部,负责接收车辆报告,掌握每辆车的情况,传达指挥部的命令,调整货物优先顺序,并在必要时更换货物,例如卸下大米,装上急需的武器或运送重伤员。
交通指挥站的位置日益重要,尤其是在指挥车辆通过重点路段时。站点与工兵配合,在山口开辟更多避让路段,尤其是在像法甸山口这样漫长而险峻的山口。最初,30公里长的法甸山口只有两端的交通指挥站。之后,工兵和运输部门勘察并开辟了六个避让路段,帮助车队连续通行,减少等待时间。
为了提高运输效率,通信联络组织发挥着关键作用。通信联络系统从线路指挥部建立到道路上的各运输指挥站、“进攻出发阵地”、车辆部队、炮兵、工兵。这确保了机械化运输指挥的及时性,并能立即掌握各点的情况以便迅速处理。尽管事先已有方案,但每种具体情况都要求指挥员灵活应变,使用电话或短波无线电发出命令、鼓舞士气、指导下属。
在奠边府战役中,首次在山罗省,一条近100公里的军用运输卡车线路由一个机动37毫米高射炮营保护。该营的任务是伏击、拦截敌机,击落多架飞机,其中包括一架B57当场坠毁。这一事件极大地鼓舞了整条线路的士气和安心感,特别是对于驾驶员来说,尤其是在那些争取早出晚归的日子里。所有兵种的活动都旨在服务于运输工作,最大限度地提高军用运输卡车的有效行驶时间。
在奠边府的冬春时节,高山山口雾气弥漫。运输指挥部研究天气规律和敌机活动,以便车辆争取通过重点路段。运输线上流传着一句话:“下午早走,早上晚归,毛毛细雨整天走”,体现了争取天气进行运输的精神。然而,奠边府的天气有时也会“作对”。有时,天空刚蒙蒙亮,车辆就争取通过法甸山口,结果却艳阳高照,许多车队和高射炮部队在险峻的山口半山腰遭遇敌机。
奠边府战役中的军用卡车,展示了**军用运输卡车**和士兵们所面临的艰辛和危险。(图片来源:越南通讯社)
线路运输参谋机关始终紧跟形势,指挥各部队,确保每位驾驶员和每辆卡车尽快、尽可能多地将货物运往前线。组织指挥运输工作实际上是组织指挥各兵种协同作战,确保机械化运输完成线路运输的中心任务。
在奠边府战役中,参谋机关、兵站和“进攻出发阵地”通过稳固的电话通信网络连接起来,同时建立强大的、精干的、轻便的汽车连队。这些都是奠边府战役运输组织方面的宝贵经验。
奠边府战役中的运输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,特别是使用机械化运输在长途路线上运送伤员。本着“边打仗边转移伤员,连续转移,经常转移,结合转移伤员和沿途治疗”的方针,前方总供应局解决了在山区作战、远离后方、当地缺乏民用医疗机构的条件下运送伤员的难题。
为了经常运送伤员,采用了汽车运输与“上行装载大米,回程运送伤员”相结合的方案,因为没有足够的专用红十字救护车,并且安全被放在首位。到1954年6月底,奠边府的伤员已经在棕榈山和茶山地区的疗养院和医院休养。这是与以往战役相比,在最短时间内,主要依靠机械化运输完成的最大规模的伤员转移。
内容: 阮安
整理: 玉叶
图片: 奠边府历史战役胜利博物馆,越南通讯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