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争时期,大批量、准时地运输物资是一项生死攸关的任务。 对司机和后勤部队的要求是最大限度地缩短运输时间,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夜间时间,以降低风险并提高效率。 在战役初期,机械化运输效率低下的两个关键环节是货物装卸以及车辆在崎岖、陡峭的道路上互相避让。 敌人也集中火力攻击这些弱点,使得组织指挥运输工作变得更加紧迫,以彻底解决上述两个问题。
货物集结地,也就是车辆出发的地方,不仅是仓库、码头,还是技术、后勤中心,司机在这里得到休息、精神鼓励以及出发前的任务贯彻。 这个地方被比作运输部队“进攻的跳板”。 因此,同步高效地解决该区域的货物装卸问题是确保交通畅通的关键因素。
服务于奠边府战役的卡车,记录了军事运输部队的历史印记
为了严格控制并建立坚固的“进攻跳板”区域,运输线路指挥部规定,运输兵站指挥部(团级)必须设在路线的起点,靠近仓库、停车场、修理站和司机休息区。 这有助于指挥官直接掌握情况,及时解决困难,鼓励士兵并发布快速、准确的命令。 一些区域还组织茶点站、小型文艺表演,以提高司机每次出行前的战斗精神。
兵站指挥部在仓库区域的存在不仅增强了指挥效率,还对心理产生影响,促使装卸部队更快地工作。 指挥官经常进行实地考察,及时发现并克服障碍,为司机和装卸部队创造完成任务的动力。
关于道路上的车辆指挥,以往的经验已经形成了路障站的组织形式。 这些站点通常设置在三岔路口、十字路口或重要山口、单行道、涵洞、渡口的两端。 最初,站点仅负责交通疏导,但在奠边府战役中,由于有线通信系统的畅通,路障站变成了道路上的运输指挥站。
路障站实际上是线路指挥部的一个分支机构,负责接收报告,掌握每辆车的状况,并传达指挥部的命令。 命令可能包括更改货物的优先顺序,调整车辆的行驶顺序,让路,甚至根据战况更改运输的货物。 交通指挥站的位置变得越来越重要,尤其是在指挥车辆通过重要地点时。 该站与工兵部队合作,扩大山口的绕行道路,例如长达 30 公里的法丁山口,从而缩短了车队的等待时间。
为了提高运输效率,组织通信联络发挥着关键作用,将线路指挥部与运输指挥站、“进攻的跳板”以及车辆、炮兵、工兵部队连接起来。 机械化运输指挥要求掌握每个点的实时情况,以便处理事故。 尽管事先制定了方案,但每种具体情况都需要指挥官灵活调整,使用电话或无线电发布命令、鼓励和指导下属。
在奠边府战役中,首次在山罗,一条近 100 公里的机械化运输线路受到机动式 37 毫米高射炮营的保护。 该营伏击并击落敌机,其中包括 B57 飞机,为整条线路,特别是为争分夺秒早出晚归的司机们创造了欢欣鼓舞和安心的氛围。 各兵种的所有活动都围绕着运输任务展开,为车辆高效运行创造了最大条件。
在奠边府的冬春季节,高山上雾气弥漫。 运输指挥部研究了天气规律、敌机活动情况,以便协调车辆抓紧时间通过重要地点。 “下午早点出发,早上晚点回来,小雨天整天都走”的口号应运而生,体现了利用天气运输物资的精神。 然而,奠边府的天气也存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,需要灵活应对和及时处理。
运输参谋机构始终密切关注形势,指挥各保障部队为每位司机、每辆车提供最快、最多的货物运输到前线。 组织指挥运输实际上是组织指挥兵种协同作战,确保完成战役的中心运输任务。
在奠边府战役中,参谋机构、兵站和“进攻的跳板”通过可靠的电话信息网络连接起来,同时建立强大的、轻型的汽车连队。 这是关于在这次历史性战役中组织运输的宝贵经验。
奠边府战役中的运输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特别是在长途路线上使用机械化方式运送伤员。 在山区作战、远离后方的情况下,前方供应总局提出了“边打仗边转移伤员,持续转移,经常转移,结合转移伤员和沿途治疗”的方针。 为了实现这一方针,采用了“上山拉粮食,下山运伤员”的汽车运输形式,因为没有足够的专用车辆,并且安全被放在首位。
运送伤员的卡车,这是战争中运输部队的重要人道主义任务
到战役的最后几天,尽管下着大雨,奠边府的伤员还是被送到了棕榈山茶园地区的医院接受疗养和治疗。 这是与以往战役相比,在最短时间内,主要通过机械化方式完成的最大规模的伤员运输。
内容:阮安**整理:玉蝶**图片:奠边府历史胜利博物馆,越通社
(文章发表在《奠边府大捷 50 年:奠边府 – 科学著作合集》,国家政治出版社,2005)